close

五五漁災  

前陣子中秋,遊子紛紛回鄉團圓,我則回大姑姑家過節,因為時間晚了,在那住了一晚,夜裡,小朋友都洗完澡爬上姑丈的床,而我則陪著全家最晚洗澡的姑姑嗑著柚子聊天。
可能因為家裡難得熱鬧,姑姑心情很好,半夾著馬祖方言說了很多話,輕描淡寫的描繪一段關於馬祖漁村榮衰的回憶: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據《北竿鄉誌》記載:「自四十九(1960年)年至五十五(1966年)年七年之間,蝦皮總收成量八百九十萬公斤,僅五十三年(1964年)一年產量就高達一百五十萬斤,是歷年來最高紀錄。
那是個漁民一季平均約有75萬元左右的收入,有經驗的漁民收入甚至可超過百萬,買賣蝦皮賺的錢都是一袋一袋扛回家的年代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以下為第一人稱轉述)
我公公那些年在白沙請了6個工人,蝦皮捕得很好,他那時一連當了九屆的北竿漁會理事長,家裡生活過得不錯,當村裡人都只能吃臭番薯籤的時候,家裡上下三天就能吃掉一麻袋麵粉,大嫂說她嫁給大哥的時候,家裡辦了五天五夜的流水席,村里的人那五天家裡都不用開伙公公眉頭都沒皺一下,後來生了孩子,也是吃煉乳長大的(按:當時奶粉屬於高價品,煉乳絕對是奢侈品)。

但民國五十五年開始,一夕之間,蝦皮突然補不到了,隔年,我公公一直尚未許婚配的掌上明珠出嫁,那時的好人家給聘禮是依新娘訂婚歲數給的,比如我六歲那年許了婚,娘家只拿了6兩黃金,而小姑她芳齡16出嫁,夫家就給了16兩黃金的大數目。

但這份大紅包我公公全拿來養家裡的員工,這件事一直到他晚年每回喝酒都不免惆悵幾句。

我是民國五十九年元月一號出嫁的,那時家裡孩子已經沒煉乳吃了,事實上,三年前工人就辭退了(按:五十五年漁荒後三年),家裡只剩下你姑丈和他姊夫在撐,捕蝦皮的竹製網樁需要很多人來做木頭打樁(按:捕蝦皮為資本密集&勞力密集的高風險產業),每到冬天,除了出動家裡的人之外,還要腆著臉拜託村裡的人來幫忙。

就這樣在馬祖撐了十年,漁獲還是沒有起色,民國六十八年我們只能舉家離開馬祖,到桃園重新開始,後來的事你就知道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自1967年起,蝦皮撈獲量逐漸減少,直至1979年,全年撈獲量創下9萬公斤新低記錄,隨後撈獲量雖有高有低,但都難以回復過去的榮景,漁產量無法維持經濟收入,漁民也只得轉行,遠遷至台灣發展者亦非少有。 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原來一個時代的開始和結束,竟如此突然,五十年前的馬祖,豈不像極了半世紀後的台灣嗎?


左上、舊時白沙 
左下、漁船剪影 
右上、姑姑也曾賴以為生的蝦皮 
右中、舊時出嫁照片 
右下、 遠明吳 小時候還坐過這種竹製椅子還記得嗎 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吳明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